知理且明而正行
識別真偽一家親
信者無疑方真信
仰敬慈者齊心進
知識就是知道了、認識了、能清楚分清是與非,指導可為與不可為。知識可透過到學校讀書而求得、閱讀書籍而獲得,也可從名人演說或朋友分享中取得。現今隨著網路的發達,更是可以從網路上各式各樣的平臺中有意或無意的接觸並取得。知識有很多種類,也有多種分類方法,按人腦的處理方式可以分為:記憶性知識,理解性知識和技能性知識。
知識的價值在於不斷提高我們的認知,強化我們的信念,在現今的信息時代裡,我們要懂得過濾不必要的知識,提高我們的思維認知能力、判斷能力,因而才能具有正知正見。正如汪前人慈悲:「知識的最大意義與價值在於能提升我們的生活內涵,提高生命的尊嚴及人生的幸福」。
倘若獲取的知識不能轉化為正知、正念、正見,那就無法付諸正行,那知識所賦予我們的就不一定是能提升我們生活內涵的正向能量。佛門中的「善知識」,指的是正直而有德行、能引導人趨向圓滿天性的人。而我們可以將「善知識」理解為所有能幫助我們獲取正向能量相關知識的人或物,可以是一本好書、可以是一位有道有德並身體力行的人,所以善知識的獲取途徑是多元化的,但其本質是能引導向善、正向、正面的知識。
對於善知識的積累是為了能匯聚成一股正向能量,不斷地修養、自渡身心,讓自己的心念越來越正,最終心正、言正、行正的人。當你在積累知識的當下,應當是能讓你變得更美好、更進步,才能促使學習的動力。而當你具有正知、正念、正見及正行時,就意味著不偏不執,做人做事無愧於心,待人接物游刃有餘,生活中也就會免去不少人為的不必要禍害。這時,自然會熱愛世間萬物、尊重一切生命,從而提高自身生命的尊嚴與價值,才能達到人生真正的幸福。
「信仰」即是「相信」和「敬仰」,以簡單易懂的說法是一個人要找到做人做事的出發點及意義,但當找到了出發點及意義之後,發現需要一股驅使的動力或使人能依靠與行動的力量,既相信了又生出敬仰之心,就會產生信仰。由於信仰一旦堅定,很可能會產生十分強大的力量,對我們的言行及價值觀,具有重大的影響力,務必慎重。因此,不正當的信仰,就會存在著禍患!信仰的對象,也並不限於宗教,對於善知識的親近與涵養也能成為人們的使動力量。
愛因斯坦曾說過:「一個真正偉大的科學家是不可能沒有信仰的」,我們對這句話裡的信仰可理解為「知識信仰」,從知道原理、識別真偽、親身實踐、切身體驗、自省改造,再到經驗積累,才能成就一位偉大的科學家。再談孔子一生始終保持著非常謙虛的態度,並沒有要求大家信仰他。於《論語憲問篇》記載孔子自述:「君子道者三,我無能焉。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」他自謙君子具有三種德性(仁智勇),並稱他都不具備。然而,大多數人都會贊美孔子的自謙。由此可見,信仰絕對不是自吹自擂的結果,更不是自我推銷,或透過威脅、恐嚇、利誘等不正當手段所能夠建立的。
信仰必須發自內心,只有自發的,才是真正的信仰。從遠古時代,人們就開始信仰大自然,認為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一份子,當然應該取法大自然、不違反大自然法則。凡事順應大自然,天人之間方可和諧,共同生存與發展。
信仰是心靈棲息的地方,是一方淨土,是人內心的一盞明燈。它能在黑暗中為人們指引前行的方向,在迷茫中撫慰孤獨的靈魂,在俗世中堅守人性的底線。信仰不是迷信,它是能從內心深處和道德層面徹底改變一個人的精神力量!一個好的信仰,能讓人懂得珍惜生命,活得通透明白。
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孔狄亞克關於認識論的第一部著作《人類知識的起源》中宣稱知識起源於經驗,始於感覺;沒有經驗和感覺就不可能有知識。書中講述在認識過程中,人有各種不同的觀念,這種觀念都由感覺而來,感覺乃是外界對象作用於我們感官的結果。書中還承認反省活動,認為反省是比感覺更高一級的思想,反省越多,觀念隨之增加。所以,可以理解我們所獲得的知識應建立在覺察與體驗而後轉為經驗,還經過心理反省活動,這樣的所得知識才能令人覺醒,最終達到覺悟。就如同一個小孩,再經過媽媽告知分享的意義後,他必須真正去經歷分享行為後,自己體驗到分享所帶來的感覺、感受是愉悅、快樂的,把分享的意義與價值轉為一種信仰,進而相信分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,也樂於去做。
「人人的身、心、靈和諧了,那麼家庭、社會、國家、世界、天地也就統統和諧了」,這是汪前人慈悲的,也是人人皆知的「和諧之道」,人人認可的知識,但這知識是否能成為我們的信仰並產生力量,那就得依靠各自的覺察能力與覺悟了。任何的知識都應能打開我們理性之門、智慧之門,能轉化成我們的內在力量與信念,去擁抱身心靈進化的美好。
前人也慈悲,在知識理性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中,我們才能清楚明白:信仰是我們人類的天性,如同小孩子始終找媽媽的天性。信仰原本就是人類歸根還源的天性,展現出生命尋根的力量,驅使我們人類往共同生命源頭前進,是人類內心深處的共同呼喚。因此,信仰越有深度、越有高度、越有廣度,堅定不移,就越感恩、禮敬、慈愛、和諧及融洽。
汪前人慈悲:“知識信仰——非崇拜、非宗教、非迷信、非狂熱、無好壞、無排他性、無分歧性、無神化性、無危險性。反之,知識信仰是快樂生活的源頭;幸福生命的泉源;光明人生的最佳引導;永續生存的原動力;家庭幸福美滿的粘著劑;社會安寧和諧的安定劑;世界永世太平的固強劑;豐富精神生活的最大資糧;豐富心靈生活的最大支柱。”
前人教導我們信仰先天、慈、良心;信仰「極和樂、極和諧、極合羣之美」、莊嚴、空靈、幸福、自然、大愛與大美的先天本性;因信仰同根同源,自然就產生視人如己,全世界的任何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家人。我們並不能只把「世界一家」當成口號般的掛在嘴上,或寫在紙上,隨之,紙上談兵,卻從未反省覺察,學習並感知、感悟世界若要成一家的原理與方法,更別說是會付諸什麼樣的行動。
雖然「世界一家」這四個字是如此美好,但其實很多人內心是不夠相信的,有的還是半信半疑的,也有的只是當成一種遙不可及的美好念想罷了。如果沒有真正的確信,那又怎能產生力量,當然這個美好念想也就與我們相隔甚遠。那我們大家應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開始,在各方慈者的教導下,努力精進地學習,讓我們能夠真知、真覺、真悟,進而真行,並把錯誤的知識及觀念改正,使自己擁有正知、正念、正見。讓知識轉化為堅定的信念,使之產生強大的凝聚力量。
前人慈悲,我們應由信仰產生力量(信),堅定的信念,才能發大願、發大心(願)開始行動並堅持到底,最終才能在信仰的正向力量的驅使下,真正完成你所相信的。願在知識信仰的引領下,你、我、他、人人都能發大心,發大願起而行之,堅持到底,最終一起共同見證世界一家的願景。願與家人們共勉之!